找到相关内容1859篇,用时3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法简单好用有够劲

    的,因为我们一开始修行时,会觉得世间是肮脏的,就会想闭关入山修行,可是如果那天问自己:为什么修行?如果是为自己修行成道,那当然可以继续走这条路,可是如果你的答案是为了众生或帮助别人修成,那就不能再走...的矛盾,是我们修行的最高原则。《金刚经》有一个句型,“佛说众生即非众生,是名众生”,有人认为要了解这句话很难,也许要有禅定的功夫,要懂得中观,或者至少要悟本来面目,才能懂这句话。   但其实并不需要...

    陈家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4884622.html
  • 境由心造与心灵环保

    般若智慧相一致的,普度众生的前提是个人须具有度化众生的能力,这种能力就是自利、自觉与自,对于这种能力佛教进一步认为“应知由自利故,则能利他,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。”②自利就是个体的自我在佛法的行持与...发慈悲之心,建设人间净土的主张中,个人虽然已经证得无上菩提之智,但却要以慈悲度众为宗旨,要不厌弃五浊恶世及其杂恶众生,以无我之愿力去度化众生,这即是慈悲愿力所致。这种慈悲的情怀与自、度人相一致的宗旨...

    李万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1184661.html
  • 譬喻----佛教的善巧与美妙

    神力及智慧力,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,大慈大悲,常无懈倦,恒求善事,利益一切;而生三界朽故火宅,为众生──生老病死、忧悲、苦恼、愚痴、暗蔽、三毒之火,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、忧悲、...,舍于方便,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、力、无所畏者,众生不能以是得。”所以者何?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,而为三界火宅所烧,何由能解佛之智慧?舍利弗!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,而不用之,但以殷勤方便,勉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72285031.html
  • 吉祥喜金刚坛城解析

    智慧互具、「上求菩提,下众生」的觉悟与抱负。智慧能使人洞悉透彻种种自我执迷的假像,为解脱诸苦桎梏的根本要素,亦是一种甚深极大的喜悦;而慈悲就是将这种无量法喜无私地分享给一切众生的具体表现。   据《...自性空、一切法空、自相空、无所缘空、无性空。   足踏四人 代表摧碎「四种魔」:黄色「大梵天」、白色「帝释天」、青色「遍入天」、黑色「大自在天」;亦代表饶益众生的「四摄法」:布施摄、爱语摄、利行摄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83585109.html
  • 弥陀本愿威神力(四十八愿) 浅注

    生西方净土,可用天眼通去观视自己无量劫以来的生生世世的父母。他们都在哪一道?用知恩报恩,用悲心去救度他们离苦得乐。菩提心者,一到西方净土。必然会用天眼通的能力去观视一切可因缘。去观法界众生。救拔众生...的果报。   念佛往生西方净土。得圆证三不退;位不退,行不退,念不退。三不退,等同八地以上的菩萨。有分身遍刹去众生的能力。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。唯有证得清净法身与法性相应的法身大士所能及。往生极乐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85885659.html
  • 南无观世音菩萨略解

    佛,为众生而现菩萨身的。可知,乃至西方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,也是方便的权现,而非他的根本道场,何况其他地方呢?佛陀以全法界──横遍十方、竖穷三际为理体,观音菩萨虽现菩萨身,但在密教的经中,已把观音...观世音菩萨的悲愿,与地藏王菩萨相当。地藏誓愿“地狱未空,誓不成佛;众生尽,方证菩提”。观音救世,则选择在无量寿佛之后方成佛道,不像一般的凡夫众生,每希望向上爬得越快越好,在历史上,甚至有王子谋杀了老王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90085663.html
  • 契理契机与人间佛教的未来

    六道之中惟人道易修,而谋世界幸福其责亦唯人类所负。”因而,佛教要成为营造新型社会道德基础的中坚力量,必须“人人发其大心,誓行大乘,勇往直前入火宅而众生,百折不回”,“发扬大乘之精神,畅如来之本怀”。...也就是说,其宗旨和实践是否真正达到了“契理契机”,其结果能否构成“发展的佛教”的有机组成部分。   契理契机是佛教教化众生的根本原则。佛陀在世时,即强调因病与药、应机教化,在大乘佛教兴起后,以菩萨道...

    俞学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90285667.html
  • 无我——解脱的关键

    有如彩虹的“存在”,实际是无本的,没有真正地存在,只因我们“自心取自心”,所以演了一场长劫戏,轮回或修行都是戏,众生也是戏。    我的面面观...所以难以看开、不能放下对自我的爱取。佛陀说“众生喜阿赖耶(自我)”,众生活著多半是在不断强化自我,乃至烦恼不堪也不知回头。所谓“时代创造英雄”,同时也...

    杨云唐

    修行|无我|解脱|我执|烦恼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08074986048.html
  • 宋代“文字禅”的思想读解

    ,所以放一线道,于第二义门,立宾立主,立机立境,立问答。所以道:诸佛不出世,亦无有涅槃,方便众生,故现如斯事”。克勤还把这种具有唤醒力的语言叫作“煅炼语”,它可以“成心行”,“亦唤作透声色”。“文字...

    龚隽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0387034.html
  • 论“大乘是佛说”的基本理念

    而已!《法华经》卷五云:“若有众生来至我所,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,随所应,处处自说名字不同,年纪大小”,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七十九云:“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,皆谓世尊同其语,独为我说种种义...思想者有之,尊奉《般若》等大乘思想者亦有之。及至佛陀入灭,诸大菩萨“各各分散,随至所应众生国土”,更因“摩诃衍甚深,难信、难解、难行。佛在世时,有诸比丘闻摩诃衍不信不解故,从座而去,何况佛涅槃后!”...

    净旻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52488639.html